实际上,潮流是在变的。
最开始,歌剧是贵族小众文化。全世界不但唱歌剧用意大利语,外国人写歌剧也用意大利语。德裔英国人亨德尔写的歌剧是意大利语的,莫扎特除了第一部几岁小孩写着玩的,和最后两部是德语的,都是意大利语的。
《基督山伯爵》里面腾格拉尔逃跑到意大利的时候,不会说意大利语,但是从他女儿那里学了几句歌词,就用它交流。称呼车夫是“mio caro”,快点是"allegro",下坡的时候让车夫“moderato”。这个场景我能记一辈子。
但是随着歌剧变得逐渐大众化(不那么贵族化了),歌剧开始本土化。德国人写德语歌剧,法国人写法语歌剧,英国人写英语歌剧,俄罗斯人写俄语歌剧。
二十世纪开始随着唱片、录音和收音机的普及,歌剧开始彻底变为平民艺术。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,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,被称为是歌剧的Golden Age。大师叠出,演出频繁。老百姓喜闻乐见。这个时候,大批歌剧被翻译成本地语言演出(因为要让普通老百姓也能懂)。不仅是意大利语翻译成德语、英语、汉语。也把俄语歌剧翻译成意大利语、法语等等。
那个时代歌唱家,也习惯于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唱。所以,那个年代大师们的录音很多歌剧都是本土语言。随便举几个例子:
斯苔方诺唱的《微笑的国度》里面的“你是我的全部”。原来是德语的,他唱的是意大利语版:
VIDEO
反过来的例子,比如Wunderlich用德语唱的意大利歌剧,普契尼的《波希米亚人》里的冰凉的小手
VIDEO
中国大陆受这个思潮的影响,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,还是唱翻译的歌剧,比如汉语的《卡门》
VIDEO
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,收通俗文化的侵蚀,歌剧又逐渐变得小众化。开始追求authentic。现在就很少用翻译的版本唱歌剧了。甚至早期歌剧,因为男主角原来用阉人歌唱家,现在当然不可能,但是转而用counter tener。现在在严肃的舞台上用普通男高音唱亨德尔,就不够authentic了。
喜欢不喜欢,这是现在的流行趋势。